毕永年和公韧从横滨上了船,到了青岛,又从青岛雇了马车,日夜兼程到了北京,进了北京城已是晚上了。公韧发现,这里比广州城还要热闹,天桥小市场热闹非凡,街上店铺、旅馆、饭店一家挨着一家,马车、洋车、小轿穿梭来往,达官贵人、贫民百姓、外国人,奇装异服的少数民族看得人是眼花缭乱。
二人无心闲逛,就直接到了谭嗣同的府上门口。看门人拦住问:“请问客人从哪里来?”毕永年说:“你就对谭嗣同说,故人来访。”
不一会儿,一个年青人急急忙忙地迎上前来,老远就拱着手迎接道:“家兄,家兄,兄弟盼您真是久旱禾苗如盼甘霖。”毕永年也客气地说:“谭兄弟,哥哥也想你啊!”公韧想,这位谭老弟就是谭嗣同吧,只见他少年英俊,口齿伶俐,目光敏锐,一身正气。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10岁时,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
1877年,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