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都是她师父教的!”姜老爷子骄傲地回答道。
“喔!”铺子里传来一阵惊叹声,众人心道:怪不得!原来是宁国传来的手艺呀!
虽说这年头有好些人打着宁国的幌子,把国产的东西硬说成是宁国产的以求多赚几个钱,可赵四娘这手做吃食的功夫实在是绝了,说它源自宁国由不得他们不信呐!
于是在“宁国效应”的影响以及众人的亲身体验之下,不断有人去点三和面面条。当然了这些人多半是家境过得去的,要么是去镇上打工的,要么是途径姜家滩走亲访友的。那些要去码头上搬货的人多半还是只点上一碗面汤,最多几个工友合吃一份儿干煸肥肠。不过他们中有好些人暗下决心,要是今儿能揽到苏记的活儿,就把苏记发的白面馒头带回家给家里人吃,自个儿则来这儿点上一份儿三和面面条,他们可听说这种面条比白面还抗饿呢!
一时间生意大好,站在门口儿招呼的姜老爷子笑得合不拢嘴,而赵四娘却愁得不行。
为什么?因为肚肺汤快不够了!为了保证汤汁的醇厚,赵四娘没有选择把两副肚肺放在一口锅里炖,然后再往汤里兑水的省事做法,而是选择了将两副肚肺分别放在两口锅里炖,坚持不再掺水的费力法子。可姜家就两口锅,第二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