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那白面都要顶饥,咱们几个干力气活儿干到中午都没觉着饿,所以今儿一大早又过来了。”
乡里人大多勤快,农闲的时候很多人会出来打零工赚点儿现钱。家境差的为了多赚几个钱维持生计,大多会选择在码头、窑场这种艰苦的地方给人做工。而家境过得去的多半不愿意吃这种苦,会选择去镇上找活儿干。在镇上干活儿的虽然不如在码头上干活儿的赚得多,可他们却更舍得花钱,像这四位来自下塘村的客人一样,愿意花几个钱买早饭的人不在少数。
围观的众人中就有好几个和这些客人情况一样,打算去镇上打零工,到那儿再吃早饭的。他们之所以会进来,也是被铺子里传出的阵阵香气给勾出了馋虫,打算买碗面汤或是买碟肥肠解解馋,顺便歇歇脚的。现在听说这儿的三和面抗饿,好几个人原先买了面汤的客人忙一迭声儿地吩咐赵三郎道:“小兄弟,赶紧地帮我把面汤给换成这个三和面!”其他几个没买面汤的客人也纷纷要求再上碗三和面。
赵三郎忙笑着应了,很快赵四娘再一次展示了她的削面绝技。
满心好奇的食客忍不住打听道:“老人家,你家小孙女的这手功夫可真俊!都是打那儿学来的?”
“我外孙女拜了个宁国来的师父,这些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