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腔通过锻炼,是可以灵活多变的。
如生理解剖学的知识,人体共鸣腔可以划分为喉腔(或者说咽腔)、鼻腔、口腔。
口腔除了嘴巴和舌头,都是不易形变的,一般来说,无论说话还是唱歌,吐字的基本技巧就是通过口腔形状的改变来实现的。(也正因为嘴舌非常灵活,甚至可以形成单独共鸣腔,从而创造了呼麦的唱法,当然,这里还是不讨论这个)
于是,多数声乐技术,就是通过改变喉腔和鼻腔在发声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来实现的。传统的共鸣划分,有胸腔共鸣、声道共鸣、头腔共鸣。
实际上,胸腔共鸣是不存在的——在气流经过声带形成振动之前,怎么可能有共鸣?它其实属于喉腔共鸣;声道共鸣,就是喉腔共鸣;头腔共鸣,就是鼻腔及其周围区域的共鸣(如额窦、蝶窦)。注意,鼻腔共鸣不是指气流经过鼻腔,从鼻子里出来。
人在演唱时,嗓子是打开的(所以唱歌前有开嗓的概念),打开的嗓子,喉腔的体积相对来说是很大的。任何一种共鸣,都是喉腔起主要作用,其他地方则相当于微调——共鸣的作用:喉腔>口腔>鼻腔>其他。当然,微调的结果往往给人的自身感受,会觉得共鸣的关键在别的地方,而非喉腔(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