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当然,那种为了遮掩演唱缺点而故意掩盖歌声的另说)
两个频率相同的声音,振幅(即音量)大的会掩盖振幅小的——这是很显然的物理现象。其实,不仅相同的,只要是频率相近的,都会如此,频率越接近,这种掩盖现象就越明显。
那么,在伴奏音量确定的情况下,怎么才能保证人声不被掩盖呢?
方法有两个。第一,提高自己的音量——所谓一力降十会,但这么做是以气息和声带为后盾的,人体不是机器,不可能无止尽的提高音量。
而第二,则是通过锻炼,让自己在3000HZ附近的泛音丰富有力。
为什么是3000HZ?原因也有两个。
第一,和听众有关——人的耳朵对声音的敏感区在2000-4000HZ之间,以3000HZ左右为最。(分贝的概念和温度有些相似,0不是下限,0分贝的定义是普通人耳朵刚好能察觉的音量。但实际上,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人耳灵敏度是不一样的,3000HZ左右的声音,只需要-7分贝就能被人耳察觉了)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人耳的构造是相同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易形变的共鸣腔,恰好对3000HZ的声音的强化最大。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