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每年在学堂里念书的,只有五六十个。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挤在一间不大的屋子里,听夫子讲课。
年纪大点儿的人,多上几年学,年纪小点儿的,还在学如何拼字,所以夫子为了让大家都能学到自己该学的内容,就采取半天制学习。
也就是说,上午教一个年龄段的人,下午又教另一个年龄段的。
但是年年都有新娃娃来学堂,再怎么安排计划,这照顾不了这么周全。
夫子只好将每个年龄段的该教的内容简单讲解一遍,剩下的得靠自己领悟,领悟不透的,可以在放学后,问他。
可镇上读书的人少,没有读书的氛围,下学了,小点的孩子赶着去玩儿,大点的孩子得回家帮家里分担农活儿。
很少有人会拿着书本问夫子。
但即使这样,每年只有几十个学生,教学质量不佳,学生大多对学习不那么感兴趣的情况下,还是有人考上秀才,曾经还出过一个榜眼。
考上秀才和榜眼的人,离开了这里,去了更好的地方,留下来的,依然是学识平庸的人,娶妻生子后,基本都将脑子里唯一的那点东西,还给了夫子。
这么多年来,会认字的人都不多,别说什么学识了。
叫花子也觉得这个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