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意思,它平行于村庄的东侧,北高南低,如同一只靴子。山坡的北侧与村庄西侧的山地之间,又有一个高于村庄,似连非连、呈马鞍状的沟壑山脊,北侧的水渠出口可以正好从沟壑里沿穿过,直接奔向千米之外下游的河道里。
正因为有了小学校的这个横亘在东面的山坡,才让南邵村如同躺在群山怀抱里,而这个山坡又如同一只臂膀,在搂着南邵村,或者说是南邵村枕着这个小山坡在睡觉。
现在想想,当时南邵村的祖先,选择这里建村,正好可以挡住北面旷野的寒风。让自己藏在东面、北面和西面都是山,而南面却是一马平川的簸箕里。
有意思的现象还不止这一个,王珂很快就发现了第二个有趣的事。
在寻找基准点过程的测量中,少不了爬上南邵村正西左侧的山,那里有一个三脚架,是标准的坐标点。站在山顶的三脚架下向西、向南、向东、再向北,王珂倏然发现。这里的地理环境有些不同寻常。
西南方向,不到几里便是徐水河,它从易水河分开后,一路向西再向南蜿蜒而去,河水竟然比易水还多。而易水河横着向东而来,行不过百米,河水竟然不是继续东流而是掉头向北,直接拐到南邵村正西的两山之间,并在那里几欲断流。只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