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事,便是取过纸笔,将林义哲的“请兴海军护海商经略大洋折”和刚才看到的“定国是诏”一字不差的默写了下来。
写完之后,杨锐又将之前抄写过的林义哲的那篇《西国圣道考》取了出来,他将这些反复看过数遍之后,一点一点的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这林鲲宇的学问,果然中西兼通,非是虚名。”杨锐自言自语的说道,“现在看来,老师的学问,是及不上林鲲宇的……”
此时的杨锐,不知怎么,竟然动了改换门庭的念头。
但他立刻就将这个危险的想法压了下去,他的目光落在桌面上的林义哲的两篇锦绣文章之上,象是有些心虚的赶紧将它们收起,只留了那份“定国是诏”在桌面上。
杨锐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祖父杨士达曾担任山东曹县县丞等职位;父亲杨承煦出身监生,道光封其为资政大夫;长兄杨聪不仅精通经籍,而且博览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书籍,杨锐家的书屋称为“说经堂”,从祖上起一直注重研习经学。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擅长诗文、书法,特别是经学,经常随兄长杨聪游览绵竹名胜精忠观和关岳庙,并即景作对。同治十三年(1874年),杨锐到成都参加院试,四川学政张之洞批阅了他的试卷,认为他是蜀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