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细看,方知是李鸿章的临终诗的一句,由他的儿子李经述代录,林义哲一读,再读,三读,情感随之沉重而复杂起来,不多时,竟然为之泣下。他不顾周围人的惊讶目光,提笔展纸,将诗句在膝盖上抄录下来。
那一天,他在李鸿章的遗像前徘徊,反复吟诵着这首诗,久久不去。
一个历史长河中模糊的面容渐渐的清晰起来,一个为世人所扭曲的形象渐渐的端庄起来。
林义哲不住的问着自己:岁月的尘埃究竟可以掩埋掉多少真相?
依稀中,自己仿佛看到了一个忠臣的无奈与心酸,依稀听到了他悠长悲怆的叹息。
“临事方知一死难!”
他心中要存有多少的悲苦,才能写下这样的诗句?!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他作为大清朝廷的代表,签定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心中要存有多少的无奈和凄凉?
长久以来,中国人推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是,有多少人认真的想过,几句毫言壮语,几声意气风发,就能够解决问题么?
某种程度上讲,“瓦全”要比“玉碎”困难得多!
个人固然可以“瓦全”,可是当涉及到整个民族的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