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都是一个鸟样。
“宁赠友邦,不与家奴”是古代砖制统治的不二灵丹,服之,虽不能长生不老,但可延年益寿。
和亲、纳贡、岁币、抚赏等等,其实差不多都是一个意思。盘剥治下小民,用所得伺候外敌。
因为自己家的小民可以随便打杀,外敌可不太好对付。妥协也是一种智慧。
唉,又扯多了。
总之,南明小朝廷对入关的鞑子都这态度,何论一般士绅、百姓。
再比如更有名的嘉定。(江阴类似)
“安抚周荃单骑至邑。邑中缙绅皆出避,百姓无主,因结彩于路,出城迎之,竞用黄纸书‘大清顺民’四字揭于门。旋缄邑篆并册籍,上于郡。”
嘉定老百姓一开始对投鞑也没啥意见。或者说不敢有意见?毕竟主心骨老爷们都跑了。
等鞑子委派的知县孤身到任,明嘉定总兵把他吓跑了。然后“城内外百姓谓志葵恢复之师,悬彩执香,较迎周荃时十倍。”
王师一到,嘉定人还是非常高兴的。
之后,原高杰部下,高死后投清的李成栋来了,暂没攻城。①后又反清,顺治六年出兵江西,战败死。
“城外居民与贸易如平时,黠者或抚其背,相与嘲笑如旧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