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流出的河流较为清澈。
《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说得就是这个情况。
自荥泽之后,济水继续向东流,在山东汇入一个大湖——巨野泽,再继续东流,最终汇入渤海。
南北朝时期,在荥泽和大野泽之间的济水,分成南北两支,分别注入大野泽。这南北两支济水被称为南济、北济。
作为黄河的一条分支,济水当然也拥有黄河的那些特点,泥沙含量大,易泛滥。
起初济水泥沙还能在荥泽中进行沉降,但到东汉时,荥泽就已经被淤平。于是济水中的泥沙继续向下游推进,最迟到唐代,黄河至大野泽的济水就已经被淤平、湮没。
换言之,最迟到唐代时,“济水”作为一条独立河流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在大野泽以下的区域,由于还有汶水等河流的补充,所以这段河流依然保存。
大野泽以下的这段河流,在唐代虽然还保留了“济水”的称号,但同时也已经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清河。
这是因为这段河流是从大野泽中流出,河水经过了沉降,且补入的汶水等河流都比较清澈,所以这段河流河水较清,因此得名。
清河这个名字在后来逐渐取代了“济水”。
到北宋神宗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