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收赋税,尤其是占大头的秋赋,衙门里上到书办班头,下到一般皂隶,人人能捞个盆满钵满。
县衙里有所谓“三班六房”。
三班即皂班、壮班、快班。成员为均为差役;六房即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成员为书办胥吏。
这三班的头子和六房的书办都不是易相与之辈。
尤其是书办。衙门基层公务只有书办才熟悉,这就是他们倚仗的“本钱”。其中门道、决窍为不传之秘,所以书办一职往往父子相传,惯例世袭。
他们个个是积年老吏,公事上熟到不能再熟,对人情世故,官场学问也了然于胸。
比如户房书办,全县赋税由他掌握,是个极要紧人物。
额征钱粮地丁,衙门只看总数,不问细节。县里有多少丁口多少农田,田产又在谁名下,座落何方,起科多少等等,底细只有户房书办一人知晓。
衙门倒是有“鱼鳞册”,但是年深日久,上面记载的东西早不作数了。
沁水县里的丁口田地已经“修订”到崇祯十七年了,纯粹糊弄人。比如记载户籍资料的“黄册”,堪称是“亡灵册”,上面多有百十来岁的乡民。
所以,不管是县令还是钱粮师爷,要顺顺利利的办下每年的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