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品级,如传统的称号:节度使(从二品)、承宣使(正四品)、观察使(正五品)、以及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均从五品),或者是宋代新创的内客省使(正五品)、四方馆使(正六品)等等,低级军官为“某某副使”。到北宋末将高级武官改为带有“武”字系列的“某某大夫”,低级军官改为“某某郎”。但都是虚衔,仅仅表示俸禄数额。
真正的最高军职为朝廷“三衙”长官,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的“都指挥使”,往往只挂有个四、五品的官衔。而且明确文官可以管辖武官,而武官绝不得管辖文官。在品级比自己高的文官面前,武官只好俯首听命。
辽、西夏、金、元几个少数民族皇朝统治时期,一般都在沿用中原皇朝种种武官名号同时,保持本部族的特色。比如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沿用了唐宋以来的都点检、都指挥使、种种将军名号,明确殿前都点检为正三品,都指挥使为从三品,以下的左、右卫将军等等各有品级.在各要害地设置统管军民的总管,正三品;或设军镇,设节度使,从三品。而部族军队则仍然以猛安、谋克来指挥。
元代最高军事统帅机构枢密院大多由武官来担任枢密使、副使,可以称之为最高级别武官,为从一品。指挥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