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
“和氏璧”传递1600余年,实为举世所罕见。历代许多学者都想搞清其面目,并作了艰辛探索。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分析,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2001年,在“中国观赏石博览会”上,展出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以变彩拉长石复制的“和氏璧”(见图)。
工具箱
【 · 原创:国胜 2004-12-10 23:08 】
上图是魏玺——受天之命 皇帝寿昌
下图是元符所得玺——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疑是后世伪托)
工具箱
【 · 原创:国胜 2004-12-10 23:18 】
谈谈我自己的几点想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传国玉玺不是和氏璧改制的,这种观点认为:
“我在这里仅是提示读者,自有玉璧以来,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璧更加规范,更薄,一般小玉璧在0.3厘米~0.4厘米,大的在0.4厘米~0.6厘米。从考古资料中看,一般国玺是正方形,更高一些。其下部分厚度在2厘米以上,上部分多雕刻成龙纽或龟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