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去,等到南风扒火车去观音山,再到常月琴和南风看着汶.川地震后的废墟的时候,宋铮隐隐约约感受到了导演的意图。
再看到尾端,一行人合力将破败的观音庙重新修葺完毕的时候,那一刻,宋铮终于感悟到《观音山》想传递给观众的,究竟是什么。
影片中,宋铮看到的是孤独的沉重与生命的脆弱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对比,片中所有人物都在承受这种反差,三个年轻人的孤独来自于青春,生命的脆弱源于青春的无根。
女房东的孤独是经历了生命脆弱后留下的后遗症,而孤独的绝境,便是直面生命的脆弱。这是一对互相依存,也相互背反的矛盾,人们能做的仅仅是承受与否,承受不了,便是心灵的废墟,承受得了,才能迎接内心废墟的重建。
为了涵盖这个主题,《观音山》用了一个人们并不陌生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被截然地分成两种,年轻人与中老年人,这是两类不仅仅限于年龄不同而不同的人群,他们之间由于阅历的不同,带来对生命最大的不同体认,尤其是当讲述一个关于生命与生命印证的孤独的故事,这样的人物关系选择无疑具有故事性和思想性可带开发的。
就像《我们俩》带给观众的感动,大多是来自于这样的人物关系设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