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清皇帝之位继承有最大问题的豪格不在,那么事情就简单了很多。
多尔衮一妥协认可之后,六岁的福临很快便登基称帝,而多尔衮则为唯一的摄政王,开始处理政务。
当务之急,是应对明军的攻势。
不过盛京这边,还没有商议出结果的时候,新的消息就传回来了,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领着锦州剩下的军队,安全返回了海州。
对于济尔哈朗当机立断,放弃锦州的行为,多尔衮认为,这不是丢城失地,而是明智之举,保全了大清的有生力量,因此反而下旨表彰了济尔哈朗,给予了相当丰厚的赏赐。
而回到海州的济尔哈朗,也明确表示,遵从先皇的遗旨,没有任何意见。
至此,大清的和硕亲王中,一共还有多尔衮、多铎、代善、济尔哈朗以及豪格五个人。多铎不用说了,四个和硕亲王都是认可了当下的大清权力机构,也就豪格一个人还不知道。
多尔衮似乎也把豪格给忘记了,借口应对明国攻势的理由,开始调整各旗实力。当然,以多尔衮的能耐,并不是明着调整,而是以各种借口来的。
比如,属于皇族的两黄旗,如今皇帝年幼,摄政王当政,就要归于摄政王先统领;只是这一项,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