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快捷,但是只能祈祷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
所以随着战争的需要,从殷商时期到周朝已经主簿形成了传递文书的邮驿制度,丙炔与烽燧技术互为补充,相互配合使用。
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
在远古时代,先民在为文明奠基的同时,亦创造了资讯传递的雏型。商周时期的驿递方式已经比较完备。秦汉大一统国家形成之后,邮驿体制较为健全。唐宋时代除陆驿外,水驿也大大发展。元代的邮驿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超出当时世界的水平。明、清驿政也曾经为朝廷管理幅员广阔的国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代以来,西方邮政制度和技术大为改进,与其高效率相比,中国传统邮驿制度的种种弊病愈益暴露。明代名臣海瑞“驿递之疲,千疮百孔”的感慨,指出了邮驿系统的危机。清代晚期,一些有识之士遂呼吁兴办新式邮政。光绪三十二年设立邮传部。此后,原有的驿站相继被裁撤,并由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