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签的多半是些不知根底的外乡人。
经过再三挑选,谨慎的赵四娘继黄家之后,也就签下了经熟人引荐过来的两家人。一家就是北岸黄家的同乡,另一家则是南岸高店村的乡民。
诚然,整体来说南岸是比北岸过得好些,但也不乏卖儿卖女的人家,高店村的宋家就是如此。这户人家就是在走投无路之下,通过姜家的姻亲辗转求上了门。见赵四娘犹豫,他家甚至还拉了远亲宋氏来说情。几经周折,这才顺利卖身入赵四娘家。
偌大的作坊就靠三户人家工作,本就不太施展得开。再加上,这三家人会主动要求卖身为奴,最大的原因就是家里老弱太多,自家无力维持生计。可想而知,三家中的可劳动人口极为有限,完全够不上作坊的生产要求。
降低点要求,随便再招些?不,赵四娘不敢冒险。
故而,新厂房已经竣工好一段时间了,作坊规模依然停滞不前。
“四娘,等你找齐了合适的人选,只怕黄花菜都凉了。就像你说过的,‘赚钱要趁早’。再拖下去,别人也不用从你这儿套秘方,自个儿就直接琢磨出来了。”镇上的糕点坊被迫提前关门,连带着住处也没了着落,无家可归的赵元娘母女只得搬进了作坊后面的员工宿舍里。这会儿赵元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