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三孔布。
何为三孔布?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旧称“三窍布”,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形同圆首、圆肩、圆足、圆裆,独具的特征是,布首及两足各有一只圆孔,故称“三孔布”,面文多为地命,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两”“朱”计重,大布通长5.5厘米,重8克,背文“十二朱”即半两,大小布值恰好为2:1。三孔布铸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传世及出土数量极微,迄今国内仅藏数十枚,中国古钱“五十珍”之一。
许卓得到的这枚三孔布,面文“下邲阳”背文“十七·两”,比那口青铜宝剑还要锈迹斑斑,腐朽得简直不成样子,若不是许卓眼力好,恐怕还看不清那铭文的样子。这个东西许卓曾经在图书馆一本古籍上看到过,那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金石学家张廷济旧藏,丁福保编著、马定祥批注的一本《历代古钱图说》,在这本书上,有一个拓片,就是讲的这枚三孔布!许卓慧眼如炷,自然立刻就认了出来!
这种“史上留名”的东西,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而且,许卓看得出来,这绝对是原物,不是仿品,敏锐的他立刻就意识到了这枚钱币的昂贵价值!当即,就花了三百大洋,买下了大约四五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