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得变通。而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只能……谋事在人了。
下了决定之后,毕文谦闭上眼,回忆起那个版本的细节来。
过门和间奏是以葫芦丝为主,可以用笛子或者小提琴代替;唱词的背景贯穿着吉他和古筝,无论是古筝还是吉他的和弦都很舒缓,并不难;但是,从中期开始的鼓点,无法处理,更别说那些出现次数稀少,起着点缀作用的排铃。
……罢了。没有鼓点和排铃,对歌曲整体并没有伤筋动骨的影响。乐观地想,不过是加大了演唱的比重,唱得不好,就成了坑,唱得好,就更体现歌手的唱功。
毕文谦一拳砸在自己手里,挣开眼,提笔就开始写……六线谱。
“杨哥,你视力好不好?”
“还成。”杨长勇只是点头。他很好奇——这样的创作方式,颇有些颠覆他的想像。
“我在这里写,你坐旁边看,边看边试着弹弹,我们听听效果。”
这种毕文谦口中的“尝试”,进行得很快。杨长勇的吉他水平很好,仅仅过了几分钟,他就把谱上的和弦弹熟了。
然后,毕文谦开始写……简谱。
让演奏的人自己翻译成五线谱也许会多耗一点儿时间,但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