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在儿子的反问下,终于承认了事实。
事实就是,他太史慈与颜良所谓的仇恨,无非就是吃了颜良几场败仗而已。
天下间吃过颜良败仗的人多了去了,颜良麾下的大将,几乎有一大半都是吃了颜良的败仗,最后却为颜良威服,归顺了颜良。
只有像关羽这种心胸狭窄,却又目中无人的傲慢之徒,才会在败给颜良后,心中迈不过那道坎,把败于颜良视于生平最大的仇恨。
太史慈显然不是关羽这种心胸狭窄之徒,否则当年他就不会在和孙策打过之后,反而归顺了孙策。
太史享听得此言,不禁暗喜,忙道:“既是如此,父亲何不就此归顺大楚天子呢?”
他以为,太史慈对颜良没有仇恨,就有归降的意向。
太史慈却正色道:“为父虽与颜良没有深仇大恨,但现今为父身为汉将,为汉国而战乃是职责所在,岂能只因与颜良无仇,就要背叛汉国,归顺颜良呢。”
太史享眉头一皱,心中又掠过一丝隐忧,暗暗琢磨着说降之词,顿了片刻,心中已有了主意。
“父亲忠于职守自是没错,但也要看忠于谁,似刘备这种君王,连关羽这等结义兄弟都不顾念的人,父亲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