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调。
这个基调就是后来清剿计划变动和军队的调动,都是因为“总督被围”,围绕“总督被围”,以“总督被围”为中心展开的,完全脱离了原来的清剿计划和目的!
因此,后面所有的成功和失败都和这个总督被围有直接的关系!问题是,有成功吗?半点皆无!有失败吗?简直太多了,比比皆是!
既然“总督被围”事件引发了诸多失败,那么和“总督被围”直接相关的总督就是想跑也跑不掉!
所以随后的讨论,没有一个人能离开“总督被围”;而每一次提到“总督被围”,当事人徐广缙总督就如同被扇了一个嘴巴!
最后简直就成了批斗会!
造成这种情况有两个客观存在的原因,一个就是他自己找死,还想着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因而引起众怒;另一个是李鸿章有尚方宝剑,压住了他的傲慢,否则他还真不尿这个年龄和资历都不如他的钦差,但是他的狂傲也有成果,就是成功地挑起了李鸿章对他的不满。
主观原因,就是大家越说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受到的惨痛损失,饮水思源,水灾也思源,就找到了仇恨的源头,徐总督不幸成了被大家泄愤的倒霉蛋。
大家越说越激烈,把徐广缙批斗得满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