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问题又来了。除了识字,秀才还能做点什么?徐铮考虑了很久,最终决定:一是让秀才开馆授徒,既可以教书育人,也可以为家庭增加收入;二是让秀才接受劳动改造,在身体劳动的同时提升思想境界。一句话:不事稼穑的秀才不是好秀才。
晚饭过后,徐铮拿了一张凳子,坐在秀才窗前,准备来一场父子间关于“劳动改造”的大讨论。
秀才拿了本书,盖在脸上假寐。徐铮看了下,正是一本《诗经》。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洗。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徐铮不得不佩服古人背诵的能力,换做后世的自己,即使一篇文章能当时背下来,但是过后不久则容易忘记。但是这副身体的前任主人,提起背诵,简直如行云流水,一个字不带错误的。除了背诵上面的话费的功夫,应该和古人心思比较单纯有很大的关系。
徐铮的背诵引起了秀才的共鸣,不知不觉中,秀才拿开了书本,和着徐铮,一起背了起来。对于秀才来说,《诗三百》是从小就背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