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点都不见得省心一些。
因此,一次性能够铸造锻做成形的构件尺寸,就成了某种制造工艺上的瓶颈和限制了。
特别是后装炮所需的密闭门栓,以及炮架上承担全部后座缓冲的螺旋支柱,还有炮管后部从厚到薄的膨胀扩张,乃至更薄、更轻却更加结实的炮管和身架;等等诸如此类的需求,就有了进一步解决的途径和方向了。
而从另一方面说,则体现在造船工艺上的连带突破。
事实上,在拥有了来自东北的大材、巨木的来源,而充当二道贩子牟利的同时,也一直在尝试着重头开始从无到有的自行培养和建立造船能力。
但是这个过程显然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作为船舶,特别是海运的船舶,从最基本的板材、胶漆,到最细小帆缆、钉子,再,无疑是木工、五金等众多行业为基础的集大成之者,
因此,在通过南边的资源和关系,足足收购和迁移了大小五家的船场和相应配套的工坊之后,才勉强拼凑出一个拥有最基本生产和维修能力的初级船厂来。
这还是因为,大量使用了现成的设备和人手的缘故。而且军用船舶的标准和民用,显然也完全不是在一个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