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的世臣、家将、部曲、国人,以及新老归化民在内的大致数字。
如果加上当地驯熟的土户和藩奴之外,或许还会有所增长。
不过,放在曾经歌剧林立的中原大地上,也并不算如何突出,甚至也还没能超过当初,全盛时期号称淮北第一的青徐镇,旧有的格局和规模,当然底盘和控制力除外。
由此可见战争对于社会生产力和人口的惨重伤害。
当然了,淮东治下这些人口基本指的是,通过当初的军事编管和恢复基层行政建制后的,而通过相对严谨的户籍制度,直接可以有效管理下的人群。
主要是因为三区制度的存在,在逐渐缩小的第三类区域内,应该还有一定因为地处偏僻或是其他原因,而尚未纳入登记和管理的隐匿和流亡人口,不过相应数量以及不会太多了。
差不多是十口养一兵的比例,并不算是正常的情态。
只是因为后方的长期输供和本家全力投入的海贸之利,才逐渐维持和稳定下来,勉强有了初步自足的能力。
因此,还明显缺少时间积累的底蕴和基础,很容易受到外部变数的冲击和影响。
而这些户口比例中,其中除掉占据大半数的妇孺孩童,以及极少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