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货车,乃至一至数名货郎担子的形式,就可以初步满足当地的需要。
当然,因为地方的凋敝和萧条,没有什么具有强大消费力的大户,因此相对小而全的派出货郎什么的,就可以满足大多数的需要。
因此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布置和传达,整个架构和轮廓,就初步建立起来了。
当然了,州县两级供销体系的真正消费大头,还是置制使统领下的数万驻留将士。
他们既有历次战斗所获的不菲私人财物,也有长期积累下来的军饷和团队分成,以及来自后方的犒赏,一次性就给增发了整整半年的粮饷。
而且因为整个冬天的奔波转战,就算到了青州安定下来之后,也基本没有多少花费的机会和渠道。
因此,在打通与后方的联系之后,他们手中就拥有相当可观的消费潜力和市场。
而提供军前的大部分商品,都是通过婆罗洲会馆背景下的随军商团,从后方采买、制备和生产的,这其实也是一种专属权益的变相垄断。
这样初步的商业税收也有了,虽然只是杯水车薪的几千缗而已,连个正常支出的零头都不算,但至少是一个可喜的开端。
因此军队内的经济体系,也是围绕这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