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身投附,短时间内获得一份稳定吃粮差事的,依旧是大有人在,只是我比较挑剔而已,就算是找炮灰,也不愿意像那些友军部队一般,随地征发一些良莠不齐的货色来凑数。
特别是在后方的润州、江宁一代,不乏被遣散的地方兵员,通过军前服役的故旧,依旧保持着某种联系,因此只需派出信使,通报后方的留守商团和辎重队驻地,下一次输送物资的时候,就可以顺便将相应的员额带过来了。
这样的虽然花费和周折多一点,但是兵员质量多少有所保证,且对国朝的抵触情绪不大,对北地也有一定适应能力,用起来比较省心,不用像别部人马那样需要防贼一般,严防死守新“补充”和“募集”的兵员各种逃亡和反抗。
至于征战区的本地人士,我一般只征召来作为民夫或是短期劳役,然后才从中再挑选一些比较坚韧顽强的,作为散兵的临时补充。
这样就算混进来少数不安定因素,在集体的优势下,也很容易被吸收消化掉。
一支军队的根本,就是组织和制度建设,我目前已经摸索和构建的初具成形了,如果能够再给我一块合适的地盘作为试验田,那就更加美妙不过了。
只是以我部目前的状况和所处的位置来说,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