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看到了这一点,新能源汽车这个概念刚刚在国内兴起的时候,杨尚庭就启动了雄心勃勃的“电动汽车”项目。为了实现自主研发,还成立了作为配套项目的电池厂,并在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因为技术上走进了死胡同,加上成本和基础建设上的困难,使得巨大的投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收益,一直处在亏本赚吆喝的状态,至少在四五年内看不到光明的出路,让宏信集团有点进退两难,如果不是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必然的趋势,而且这个项目投资巨大,导致船大难调头,也许杨尚庭已经放弃了。
管庸在比较了国内数十家大型电池制造厂后,最后相中了设备先进,而且技术范围十分接近的宏信电池厂。
管庸回答道:“我们的新能源实验室在电池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准备上马电池项目,向市场供应手机、电脑、自行车、摩托车和汽车电池,正准备收购一家大型电池厂,缩短基础建设和工人培训的时间。”
比起基础建设,生产电池还需要高度娴熟的工人,这可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所以采用收购兼并的形式才是最快的方法。
杨尚庭对这方面的消息向来敏感,听后顿时来了兴趣,问道:“有了突破?多大的突破?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