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载量也差不多,洪涛就能把自己的航海经验发挥到极致,带着它们一起编队航行了。旗舰上的每个命令都被桅杆顶上的瞭望手用旗语传送给下一艘船,一艘传一艘,四艘船等于都是洪涛一个人指挥呢。航向相同、帆数相同,航速自然差不多,整个编队可以保持得很好。同时每艘船的船长还可以好好观察一下在这种海况下应该如何利用风帆、如何保护桅杆、如何进行有效编队。
到了晚上,三根桅杆顶上就会挂起三串大灯笼,这些灯笼也是特制的,外面是薄薄的鲸鱼皮,里面是个很巧妙的万向球,中间是个圆形的蜡烛和配重。不管灯笼怎么晃动,蜡烛始终不会倒,哪怕把灯笼翻过来,蜡烛依旧是冲上的。依靠简单的灯笼数量变化,配合摩尔斯密码,依旧可以互相传送简单的语句,这就是洪涛琢磨出来的十三世纪海上夜间通讯装置,效果嘛,应该不错。当然了,这有一个前提,不管是旗语还是灯光信号,都需要天气帮忙。如果海况太恶劣,阴天下雨和大雾,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一旦脱离了编队,也别费劲去找别的船只,直接自己导航去最近的一个汇合点等着吧。
又是十四天过去了,天空中终于出现了海鸟,前面离陆地或者海岛已经不远了。如果洪涛的六分仪没出错,那这里就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