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现在没有白花花的的芦苇,芦花荡要在阴历11月份。也不是村子,这是曾经有一个诗人高兴来到这里,看见一片白茫茫的芦花荡里,有几间茅草房顶、芦苇篱笆盖的老房子,怀旧诗情大发,想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起《红楼梦》里的“稻香村”,就取名叫“芦花村”。特树立了一块木排书写了“芦花村”,来这里的人相续叫开了,就出了名。
这里的篱笆茅房是以前端午节前过来摘芦叶的崇明老乡盖的。地方属于国家未开垦“处女地”,有上海市土地管理局管理,任何人不得私营开发。但不可能整天在那里看着,且芦苇荡一望无际,小小芦花村在里面,就像是个小馄饨鸟窝。
有崇明老乡在年关前前割了芦苇晒干,汽车娤去长凳、毛竹,就在那里编芦苇篱笆,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在年关,人们忙于过年,很少有人顾及芦苇荡。
况且,芦苇干了在那里没人收拾,年年烂掉,有人割等于于清理芦荡,因此一般不管,盖个土老旧房,土地在那里,拿不走。冬天就在那里捋掉芦叶,放上高脚凳子、搁长毛竹、斜靠立着芦苇,就在那里拔出长的、好的,这老一辈崇明人都会,编织成篱笆。
那里割了“江草”也晒干了。摘芦叶的人自愿在那里集合,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