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上了和疆出产的和田青玉。
于是,这个寻玉的任务就落到了和疆官吏的头上。
但是,和田地区玉龙喀什河中的籽料块头通常较小,无法满足制棺的要求,所以只能到产玉的昆仑山上去寻找。
制作完整的玉棺需要非常大块的玉材,即便是在被誉为“群玉之山”的昆仑山上想找到符合要求的玉材也绝非易事。
好在匠人们踏破铁鞋,终于找到了这样一块庞大的和田玉山料,它长约三米,宽约二米,厚约一米,足足有二十来吨重。
众所周知,乾隆和田青玉《大禹治水图》是中国古玉器中的“巨无霸”,才重约五吨。
当年,玉工将这样一块玉料从和疆和田密勒塔山完整地运到帝都就花了至少三年时间。
据清代一首名为《瓮玉行》的诗记载:
运输这块大玉料,需要使用轴长11米的特大专车,前面用一百多匹马拉车,后面有上千名役夫扶把推运,遇到冬天则泼水结成冰道在上拽运,每天只能走七八里地。
那么,运输这块二十来吨重的玉料又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呢?
在那个没有机械工具、没有公路交通、运输极为不便的年代里,匠人们要把这个庞然大物从山上运到山下,再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