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几个名词也基本上是够用的,第一代的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的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从字面上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后世自己使用的是第几代,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苏联的晶体管产业都没有解决可靠性的问题,就算是把科斯基托夫上校的畅想都进行实施,估计全苏联的计算机网络也是电子管计算机撑起来的。
控制论的这些专家在现有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个超过六十年代计算机承受能力的计划,就算是一路绿灯得到赫鲁晓夫的通过,估计也会弄出来一批电子管的计算机,然后晶体管出现把电子管淘汰,集成电路在把晶体管淘汰。就像是以现有的条件苏联非要建设**社会一样,从科斯基托夫的口中,谢洛夫评估了一下怎么也要等待晶体管技术成熟了再说,说不定到时候会直接上集成电路为主体的计算机来实践,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十年的时间。
作为一个情报部门的特务头子,这个时候谢洛夫就能从非常浅薄的知识和这位专家谈谈了,因为双方的消息来源相当不对等,谢洛夫有整个克格勃的全球网络作为消息支撑,如果不够也没关系,还有自己未来的记忆。而科斯基托夫上校的专业领域仅限于计算机的理论上,可能还要加上一点晶体管的知识。这样双方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