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的夜色中, 丛重和甘正林押着陈茶珍悄悄地沿着石梯路上行进了一座碉楼。
碉楼羌语称为“邓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自唐朝来,羌族人民因各种原因向西北迁移,到了西藏和青海,所以现在,羌族碉楼也被称为藏族碉楼。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之用。
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丛重和甘正林劫持着陈茶珍走进的这个碉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 名叫“永平碉” ,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永平碉”的门设在离地面数米高的地方,门前放置一活独木梯,供人上下;一旦抽走独木梯,攻者想要上碉楼,那可比登天还难。碉门十分矮小,成人也须躬身出入,门板坚实厚重,亦有多道带机关的门闩。碉内分有若干层,每层都有碉窗(用作近距离作战时投掷巨石打击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