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是煞费苦心。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玻璃便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地区,到了公元前5世纪,玻璃已作为奢侈品在地中海沿岸传播,比如古希腊诸城邦就有不少精美的玻璃工艺品,有的乍一看和现代的玻璃瓶无甚区别。
待赵无恤回到春秋后,却发现在这个时代的楚国,也有另一种玻璃。闻名于世的“随侯珠”,其实就是一堆玻璃珠子,前些日子还有来自楚国叶县的商贾号称恭贺赵卿大婚,拿出来咋呼他,一张口就说要一粒珠子换十车竹纸,或是五尊大瓷器!
其实所谓的“随侯珠”,赵无恤很早就让子贡收集,并给公输班等工匠研究过。这种玻璃他记得名叫“铅钡玻璃”,主要成分是铅钡,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是中国人独立发明的,同时代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的佩剑上镶嵌的就是这种东西。
但这项技术明显有缺陷,烧成温度较低,虽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但易碎、不耐高温、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品等,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这种来自楚国玻璃器用途狭小,所以一直没有发展壮大,知者寥寥。
用来制作赵无恤想要的玻璃镜,自然就更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