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在当初的位置,但是无论是书院周围,还是书院本身,都已经不一样了。
书院的周围,大量的市集和城镇应运而生,这既得益于围绕书院展开的大量配套设施的建设,吸引了大量的人前来定居,也得益于书院先生、读书人们同样不俗的购买消费能力。
而在书院本身,曾经的小小院落已经被拔地而起的一处处大型屋舍所包围,纵横交错的道路贯穿其中,大大小小的屋舍各有分工,或是课堂,或是书房,或是寝室,不一而足。
但是作为整个书院的滥觞之处、精神象征,最早的那个小小院落并没有被拆除,反而被这些屋舍们拱卫在中间,就像是后世那些百年高校的老教学楼一样,被视作整个书院的中心、是书院的风骨所在。
更不要说在这院落之中,还有杜英题下那篇《爱莲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也是长安书院教书育人的校训,无数人慕名而来。
相比于后来的那些或富丽堂皇,或雅致端庄的屋舍,曾经的这个院落显得有些破败。
连杜英自己都不得不承认:
“看上去还真是格格不入啊。”
法随回答:
“无论如何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