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下乡,在六八年之前就已经有过几批,最早是五十年代,城里的娃儿自愿去农村和边远的山区参加劳动。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知识青年去支援条件艰苦的地方,无疑成了一股重要的力量。
但是那时的知识青年下乡,却仅仅只有少量的志愿者,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运动。然而六八年这一次,却掀起了热潮。
老三届学生积压,毕业分配的去向,这是当时的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知识青年下乡,使得这批学生有了新的出路。
湖泉村也迎来了十来个知识青年,分散安排在村民家。杨国平家条件好,队里给安排住进了两个年轻姑娘。两个人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纪,生得水灵标致,腰身挺拔,就像一株蓬勃向上生长的青松。
“这位叫左亚辉,她是从艺校毕业的,”队长杨林江先指着高个儿的那个向杨国平一家介绍:“人家可会唱歌了,以后咱们队上有人带着跳忠字舞了!”
农闲时,大队上会组织一些活动,学习o主席语录,跳忠字舞,湖泉村好几回都没有比得过别的生产队,杨林江一直深以为憾,这次听说来了知识青年,他赶着先上大队部去挑人,别的队里都喜欢男知青,可他却拣着女的挑。
有人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