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还是艳阳高照,春意浓浓,到了二十四节气冬至之后,就一夜入冬的感觉了。
温度降至零度以下,古时的人类怎会这么智慧。规定了那个节气是什么样的气候就必然是哪样的气候。
据说是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节气。
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 制定的《太初历》, 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