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聊了一会儿,孟岚山突然说道:“最近,我在分析一种药材的煎制原理,没曾想,越是深入思考,就越觉得捉摸不透,真是令人费解。少丞也是博学之人,不妨帮我分析一二?”
“呵呵,能把先生难住的,肯定不是一般的难题,学生虽有半吊子学问,怕也是回答不出来。更何况,您问的又是关于医学方面的症结,学生就更不擅长了。”齐誉很有自知之明地说道。
“先莫忙着自谦,且听我表述出来。”
“是!”
接下来,孟岚山就把自己口中的那道难题给述了出来。
他所提到的乃是一味叫做薄荷的草药,此药多用于风热引起的表证,属于是感冒类药方的常用药。
然而,在煎制此药的过程当中,由于它的属性轻清而上浮,故而常选为是后下。
这话什么意思呢?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等这汤药熬得差不多了接近出锅时,才可将薄荷放入到锅中混合起来继续熬,若是放早了或者是久煮了,它的药效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是完全丧失。
这是煎药中的基本常识,任何医者都了然于胸。
可是,薄荷为什么要后下呢?
在久煮的过程当中,它到底丢失了什么成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