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农具厂师傅们的生活水平相当不错了。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在六七十年代,有手艺的工匠绝对算是高收入群体。那个年代工业发展上不去,很多东西都得靠工匠。而当时不论城市乡村,木匠都算是很吃香的。婚丧嫁娶,盖房、打家具,还有修理桌椅板凳都离不开木匠。
    比如徐师傅他们吧,农具厂工资比一般工厂和单位都高,甚至比公社书记还多几块钱。除了固定的工资,他们农具厂订货多挣钱多,师傅们内部发的福利也就水涨船高。不光如此,厂里分为木工和铁匠两个大组,带头的师傅自己管事做主,时间也没那么死,有时师傅们还能接点儿私活。
    收入高了,生活水平也跟着高了。厂里有的师傅抽洋烟,戴手表,个个都有自行车。吃饭上头自然也舍得,食品厂就在隔壁,猪肉七毛二分钱一斤,还得有肉票才行,寻常农民家里不到过年过节哪舍得吃肉啊,小食堂照样买来吃,每隔几天都要去割一块。
    两顿饭下来,吃的冯荞直担心,她在小食堂吃午饭很是方便,可这饭钱只怕也让她掏不起。你说她干一天活才七毛钱,要是再花上好几毛吃饭,可真是要心肝肉疼了。
    冯荞心里寻思着,实在不行,往后午饭别在小食堂吃了,她自己带煎饼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