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想着议和,仍然还是有不少主战派的,既有朝廷上的要员,也有普通的士民。
一些胆大的士子们就公然上书,抨击朝廷的议和派是投降派,说他们是卖国贼,还说皇帝软弱了。
有些年轻的御史言官,更是大胆直书,用词很不客气,朱以海看了后也并没有愤怒,反而很欣慰。
他特意把这些主战派的激昂上书,让登载朝廷邸报,甚至让复兴报等抄载,让更多百姓知晓这些声音态度。
他的这个反应,倒让不少人觉得挺满意的,相比起来,当年崇祯内外交困,被鞑子打到北京城下,也曾想过议和,以争取机会,可他既想议和,却又不敢担这骂名,这边偷偷派大臣去谈,那边当事情泄露,却不肯承担,反而杀大臣来背锅,这种表现,其实就是没担当。
相比之下,朱以海很大方,他接受一些议和派的建议,选派官员开始与清使接触,准备谈判,而且很大方磊落,没有偷偷摸摸去做。
但就算是开始议和,他也并没有说不许有反对的声音,只要说的有道理的,他甚至还让刊载在报纸上。
这种态度,起码让百官士民们还比较接受的。
当然,表面公开和议,顶着许多清流士大夫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