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回到这篇论文上,如果这篇论文是其他人写的,巴旺迪教授可能看两眼便会扔在一边,但问题是这篇论文的投稿者却很有意思,他虽然出名却不是电极材料领域的业内人士,而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
“通过d材料薄膜改善负极材料的‘透气性’,抑制锂枝晶的生长……这并不是什么新颖的思路,se出来的。”
“计算材料学还有这本事?闻所未闻。”
图像中,根据几次充放电循环负极材料的图像显示,位于d薄膜下方的负极材料并没有形成那致命的白色树杈,而代之的是一层苔藓状的褶皱,并且随着充电的进行,一层一层往上叠加。
然后是放电环节,由于整个负极材料的表面在微观状态下是一层起伏较为平缓的苔藓状褶皱,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尖端区域,直到放电结束后,电极上并没有出现大量死锂残留的状况。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造假的话,这些成果绝对是突破性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那些褶皱同样会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和性能,不过相比起卡在锂电池技术瓶颈上的枝晶来说,这点瑕疵都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食指在桌子上轻轻敲打着,巴旺迪教授思忖了很久。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