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点,距离提交论文还剩37个小时。
在这37个小时内,他需要将所有的演算过程、建模思路、程序、包括对三个问题的进一步推广,全部整合在一篇二十页到三十页的论文上。
无论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模型,多么巧夺天工的程序设计,最终呈现在评委席上的,都将以论文的形式。如果论文无法让评委看懂,让评委也理解其中的精妙,那得奖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这最后的一步,一定不能马虎!
进入工作状态的陆舟,全然忘却了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电脑屏幕上,打字的手快得像一阵阵残影,就如他流畅而缜密的思路一样。
论文开头的摘要,关键词,按照格式要求控制在一页纸之内,陆舟写完之后经过了简单的删减,正好满足这一条件。
没有人比他自己更了解整个建模的思路,所以这些工作做起来无比轻松。
紧接着是最繁琐的论证过程了,这里是整篇论文的干货部分,虽然占用的篇幅不算太多,但却是完成起来最花时间的地方。
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不只是数学建模的思路,还有编程思路。
前者陆舟心里有数,后者则需要与编程负责人交流沟通才能完成。
时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