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书籍不是普通人能读的,能读书识字的人,要么出身不错,要么就是家中有余财。
举个例子,李斯同学,后来的秦相,最初只是一个楚国小吏,和他后来的成就相比,可以说是相当不起眼了,有人或许会以为李斯一定是家徒四壁的那种穷苦屌丝,但是实际上他还勉强能算个有钱人。
没钱能和韩非这种韩国公子一同在荀子门下求学?没钱能当上楚国小吏?
虽然是“小吏”,但那也是脱离了普通劳苦大众的,和穷人压根就搭不上边!
平原君赵胜就有子嗣在齐国求学,拜于荀子门下,再加上之前异人也算在赵太后面前给赵胜解了围,他便趁机邀请异人去大家参加宴会。
荀子到底还是赵国人,若是赵王肯用他,他应当会定居于赵国,到时候,天下人才,自然是汇集于赵国。
他的思想和现今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但是归根究底,依然是为了儒家的发展壮大。
这个时代,法家治国最有成效,战国纷乱,列国国君都想着如何壮大国力,儒家那一套并不是特别被看重,荀子有倾向于法家的一些思想,也能看作是与时俱进。
自汉朝董仲舒进言、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其余的百家就纷纷改头换面,用儒家进行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