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族连续四代人中至少要出三个以上位列三公的高官才是膏粱,就好比汉末三国时的袁绍,人虽然志大才疏,家族却是四世三公,标标准准的膏粱子弟啊。
四世三公实在太难,就不扯这淡了。就是个最低级的丁姓都特么要命,吏部正员郎是从六品上阶,新进士授官不过从八品上阶,两年一考功,也就是后世的聘期考核达到卓异才能稳保升迁到正八品下阶,再两年正八品上阶……
他大爷的这就意味着即便一点不犯错,即便次次考核都是卓异一个新进士要想升到最低等的丁姓标准都得十几年,稍一出岔子没准儿几十年就晃过去了,这特么唐朝官场升迁之难之慢,跟后世公务员们实在有的一拼,所以别看后世公务员那么多,绝大多数终其一生都迈不过处级的门槛。
但比后世更残酷的是,后世公务员的级别只跟福利待遇挂钩,唐朝这甲乙丙丁四姓不仅关乎工资待遇,还关乎真金白银的赋税缴纳,甚至连婚姻权都包进去了,否则就是违反《唐律》中“当色为婚”的原则,你说说这有多坑爹。
万恶的封建官本位社会啊,啥特么都得跟官职联系在一起,难怪古代的读书人拼死拼活要科举要做官要升官,撇开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不论,这里面牵涉到的利益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