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付迦越什么苦都可以吃,只要能拉上琴。
师恩如海,教授托了关系,帮助他转学到了省城的音院附属学校。学费和住宿费是母亲偷偷攒出来的,付迦越临走前她往他手里塞五十块钱,说,儿子,好好练琴。听老师的话。好好吃饭,别苦着自己。
付迦越眼泪刷地掉下来。
音院附属学校的孩子们家境大多不错,但他也从不和他们攀比。省城有电影院,游乐园,有那个时候在孩子眼里很稀罕的快餐厅,他一次都没去过。每天他花在练琴上的时间都有十几小时,周末去教授家上课。
就这么过了很多年,付迦越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待到他高中时,一米八多的个头,白净俊朗。有时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背着琴穿行在火车站,引得路人纷纷侧目。谁能想到这么一个翩翩贵公子般的男孩,出身是那么贫寒。
十七岁那年,付迦越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上了央音。
父亲本不想让他去读大学。在他眼里,大提琴“既烧钱又没什么用处”,不如踏踏实实找份工作来得实在。是母亲苦苦哀求,才让付迦越有学上。他申请了助学贷款,带了一只简简单单的旅行箱就来到北京。
在学校他认识了声乐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