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为什么偏偏对这些烙了“董”字的人没办法拉拢过来,根子还是出在皇甫嵩身上,是当年皇甫嵩在榆中城时,未能稳妥的处理好董部义从的“口粮”问题,在这之后才是董部义从军中升迁体制的事情。
烙了字的人很难被他人接受,就如唐末之时的各地节度使,他们就到处抓人烙字,将所有青壮变成了配字军,以此来区分各个节度使的兵马,而各个节度使一旦在战场上抓住了对方的配字军,大多都是杀了了事,若不砍杀,这些人也会被军队淘汰,转而成为各将领名下的耕种奴隶,之所以会如此对待,就是因为“奸细”两字。
董虎不怕奸细,毫不犹豫将匈奴人烙了字的俘虏并入董部义从,匈奴人再如何烙字就难了,因为他们没办法保证自己烙了字的汉民会不会毫无顾忌的临阵叛逃,也难以保证自己看到的烙字军是不是董虎的偷偷遣送过去的兵马,匈奴人总不能在把俘虏的脸上弄得跟纸钞那样诸多防伪码吧?反正董虎是不相信匈奴人还能在他人脸上弄出防伪水印来。
董瑁听了董虎要将烙了“奴”字的人并入董部义从时,他就知道,匈奴人再如何在俘虏脸上烙字也没了法子,一个弄不好就成了搬石头砸自己脚上,对自己兄弟的狡猾也颇为赞赏点头。
董虎搀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