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 > 第十九课 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这个说法很精辟。谢谢你在我们谈话的关键部位及时提出,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
    “生活在别处”,是指用主动的分裂方法获得一种精神释放。但是,这种精神释放不像我们寻常理解的那样批判什么、冲破什么、排除什么、征服什么,而是从整体上把自己抽离出来,放逐到陌生之地,面对另一个世界。这等于造就另一个天地,另一个自我。这个自我与原来的自我距离很远,有可能产生冲突,却很少有可能和解。只有真正的大诗人、大作家、大学者才有这样的特殊心理结构。
    我认为,屈原的《离骚》,在标题上就包含着“生活在别处”的意思。他的离别,是一种精神离别。
    丛治辰:
    秋雨老师,可不可以这么说:选择分裂肯定要比选择平衡痛苦一些?
    余秋雨:
    从深刻的意义上说,平衡的痛苦更难以忍受。如果他渐渐适应了,那也就由平衡走向平庸了。在我的印象中,生性温和、一生好运的歌德是一直在追求平衡的,他在魏玛做了大半辈子的高官,又在写《浮士德》,几乎没有遇到过麻烦,应该说是很平衡的了。但是,他越来越感到平庸的痛苦,后来席勒的出现挽救了他,每天只跟他谈艺术问题,不谈政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