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汉治下所能获取到的利益,从而放弃科举考试这条获得回报机率极低的独木桥之路。
宁崎的推断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很快就得到了证明。第一批加入海汉文教体系的儋州书生,只有不到3%的人员因为无法适应当地的生活方式而选择了退却,其他的人基本都留了下来。在去年秋天举行的乡试之前,相关部‘门’所收到的科举应试申请书加起来还不到二十份,这说明绝大部分的书生在进入这个体系两年之后,就已经改变了价值观念,放弃了以前孜孜以求的科举功名。
而这些读书人在三亚得到了稳定安逸的生活之后,他们的故事便自动在儋州乃至整个琼州岛的文化圈传播开来,越来越多在科举道路上不如意的读书人开始考虑海汉这条出路。时至今日,儋州出身的读书人的确已经成为了归化民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整个海汉的文教体系,特别是最基础的扫盲识字,学龄儿童教育等单位,大部分的教员都是出自于儋州的各家书院。
而海汉也因此还获得了另外一个附加的效果,那就是在儋州的名声相当不错。重视文教,兴办学堂,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会受到文化界赞赏的举措,而海汉人对文教事业的‘花’费之大,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到。就算是没有接受海汉聘用的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