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不仅有反步兵地雷,还首次发现了日军制式反坦克地雷。而反坦克壕的数量和规模,也超过通辽方向的筑垒地域。最关键的是火力密度,远远不是通辽战役时候所遭遇的日军火力密度所能相比的。
仅仅目前已经查明的,日军部署的反坦克火力密度,几乎超过他在通辽战场遭遇的数量一倍。尤其是九四式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的数量,远远的超过当时通辽战场。这些还只能说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实际的数量有可能要多的多。
面对着突破地域日军火力的增强,以及部署的大纵深防御体系,陈翰章以当初在通辽战场上的经验和教训为基础,多次反复的修改作战方案。侧翼迂回战术,这没有什么好说的,基本上只是根据日军纵深部署调整,进行一些微调。
关键是在正面对二十六师团所在筑垒地域的攻击,这才是陈翰章方案调整的重中之重。但几次修改出来的结果,却总是无法让自己满意。通辽作战对陈翰章来说,相对惨重的教训,让陈翰章在最终方案敲定上显得很犹豫。
为了拿出最好和最稳妥的作战方案,陈翰章自二月中旬开始,数次冒险前往察东两军对峙地区亲自查看日军部署调整情况。并在杨震的批准之下动用部分重炮和轰炸机,对察东地区日军修建的筑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