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翰墨司并无别用,只专门撰写诗词,谱以艳曲,以娱天子耳目。
如此,倒还不算什么。
只是某年科考,出了一件奇事。
有一名举子在场中替人捉刀,被巡视擒住,原是要治罪的。然那时恰逢明乐帝驾临,听闻此事,便下旨将人押到御前问话。
这人身犯舞弊罪条,到了皇帝座前却是不惧不慌,口若悬河,侃侃而谈。
明乐帝见他言辞不俗出口成诵,有意试他,指着身侧的御前宫女,令他以此为题,写赋一篇,并以一炷香为限。
这人虽贪财,才情倒是高的,不过片刻功夫,便撰写出一篇文风浓艳的《宫娥赋》来。
这篇文章送到御前,正投所好。明乐帝读过,便大为感慨才子一位,杀之可惜,便将他留了下来,罚他入了翰墨司做了个待召,将功折罪。
此人身犯律法,却不止没被降罪,反倒平白得了个官职。虽说这官名有些不大好听,但普天下的读书人含辛茹苦不就为此么?
如此一来,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盛焉。
满朝便刮起了这股子重文轻武的风气,便也波及民间,乃至于各处书院私塾教起课来,正经的学问做不好也不算要紧,能做出风流诗篇便算本事